教育不是“死读书” 科学教育需要走出舒适区
- 2020-12-22 10:41:344458
来源:仪器网
【仪器网 时事聚焦】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热议,文章围绕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齐刷刷用麦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为,就孩子缺乏常识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体会的知识。
确实,教育不是“死读书”,一味的“背板”,即使学会了华丽的辞藻,也始终不能算真正的收获了知识。但是这件事背后,却引出了另一层问题——许多成年人同样不知道麦浪是初夏的景色。
事实上,在中青报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了这篇文章并且多个媒体转载后,网上除了讨论教育的网友外,还有许多成年人就“麦浪”发出了疑问:“所以金黄的麦浪什么时候能看到?”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自身接受教育的时候也阅读了大量将“秋天”和“麦浪”联系起来的范文;有的则是本身就没有了解过这个问题,下意识的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和“麦田寓意着丰收的喜悦”两种印象联系在了一起,误以为金色的麦浪就是秋天的;还有一种是被现代流行文化影响,接收了错误的知识,比如《小苹果》中那句“秋天黄昏与你徜徉在金色麦田”。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很难确定常识方面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了刻板的死读书,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其实,如果稍微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了解到,中国的农业其实有两个和丰收有着密切联系的时候,一个是秋天,一个是初夏。同时,中秋和端午,在一些民俗上也是为了纪念丰收而产生。不仅如此,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学生的初中或者高中时期,都会安排学农等实践教育,这也是帮助大众掌握传统科学常识的一个有效契机。而在这个前提下,依旧出现了如今这种情况,似乎是在警告我们一个问题——科学教育是不是进入了一个舒适圈了。
一直以来,科学始终在强调实践出真知,而格物致知也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而如今,刻板的学习模式、固定的答题模板、白纸黑色在标准答案上记录下的实验结果,在大量的习题的帮助下,已经成功的在一大批人心中埋下了伏笔。或许今天看到的是误以为麦浪是秋景的学生、成年人,未来看到的就是一批能够清楚诉说实验过程与现象、原理,却不会操作实验的“书呆子”学者。
这样好吗?当然不好,因此,私以为,教育应该脱离死读书的范畴,让学生勇敢的去想,切身的去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掌握方法,了解常识,正确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未来的成年人才不会因为麦浪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而感到疑惑。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