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治理“跑步出场” 强监管下以柔克难
- 2020-06-11 10:54:512107
来源:环保在线
【仪器网 能源环境】对于已持续三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而言,2020年注定不平凡。
既是收官节点,亦是决胜之年,蓝天保卫战随之迎来攻坚期。目前,“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已启动,新一轮升级版“蓝天保卫战”怎么打?不变的是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变的是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
进入冲刺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进展如何?截至目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的PM2.5目标已提前一年完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排放总量在内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7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尽管如此,但彻底解决PM2.5问题仍需时日。
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看来,“要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不过,大气治理仍存短板,PM2.5浓度仍在高位、臭氧污染逐渐显现、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减排空间日益缩减。在这背后,则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与此同时,臭氧污染在进一步加重,成为目前凸显的治理新难点。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这也意味着,虽然治理成效显著的捷报频传,但旷日持久的空气治理攻坚战役在“十四五”阶段并不轻松。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物还维持在较高的浓度水平。
减排空间收窄 强力之下仍需柔性施策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如果说“蓝天保卫战”针对传统煤烟型污染治理,今后治理大气的重点将逐渐往复合型污染转变。“十一五”“十二五”的主旋律分别在脱硫、脱硝,“十三五”的重点则在火电行业超低排放。也就是电力行业超低排放已进入尾声,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将不断深化,非电领域将成为环保治理重心。
与以往“强监管”不同,“分类施策”成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招。目标设定方面,主要围绕着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特别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进一步提升PM2.5和臭氧污染预测预报能力水平,细化应急减排清单,扩大绩效分级范围。
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而“稳住臭氧”的核心问题是解决VOCs问题,其次是加大氮氧化物的减排幅度。
以纳污的能力来制定排污标准,精细化治理大气污染。实施重点行业与特色行业相结合,不仅紧盯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同时关注造成臭氧污染的石化等行业。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等三大工程。此外还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
盯牢治理监管洼地
大气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治理大气污染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未来必须实施差异化治理、精细化治理和动态化治理。”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内蒙古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从管理上看,前述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
尤其在2020年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安排中,苏皖鲁豫交界地区成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高关注区域。作为长三角和京津冀及周边两大区域的连接带,苏皖鲁豫与这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精细管理,并突出重点,做到“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
换言之,未来将更为着重源头防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其中,对空气质量改善颇具效益的四项政策是工业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同时在大气环境资源监测和精细统计的基础上,以大气环境资源的时空优化配置为核心,实现大气环境的中长期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