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当科研变成情怀 国家因此而强大

2019-08-09 09:39:053727

来源:仪器网 作者:小王

  【仪器网 时事聚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对于人民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而提到温饱,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袁隆平。今天小编上班路上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科技日报》刊登的一则名为《“90后”袁隆平: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文章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是文章中多次提及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执着,却发人深思。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贡献,我想国人皆知,但是耄耋之年的他即使身体已经90岁,内心对于杂交水稻却依旧执着,无论是在艳阳下依旧坚持工作,还是周围人给出的“活地图”的评价,亦或是他给团队定下的公关目标——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目标;选育耐盐碱稻,瞄准每公顷产量4.5吨的目标;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袁隆平对于事业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执着。
 
  当然,这样的人不止袁隆平。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巨大的成果,无论是作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获得者,还是作为一个药学家,她同样伟大。
 
  事实上,如果真的要列举起来,有过巨大贡献的科研学者难以用千余字的文章来清楚的讲述,但是,包括袁隆平、屠呦呦在内,他们身上却有着一个共通的特质——对待科研的态度。
 
  每个人都需要生活,将科研视为工作来谋取适当的回报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这些学者对于科研的态度比起工作,已经更接近于一种情怀了。或许有人会有所质疑,认为情怀和“规则”“效率”是对立的,其实不然。《中国科学报》2018年3月18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进而束缚住他们追求科学探索、勇于实现价值的手脚”,而是为了“倡导一种价值导向的回归、精神家园的坚守、群体责任的彰显,让他们不在利益纷扰中迷失方向,不在时代急流中进退失据,既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又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显然家国情怀也好、年轻时候的梦想也好,比起“科研机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加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固然,那些造福人类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我们的敬佩,但是那份为家、为国、为理想的精神,却更能激励“长江后浪”们越涌越高。同样回过头来看情怀和“规则”“效率”,如果一味的固守成规,效率就不会被限制吗?科研是自由的,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规则也可以被打破、被修改,而让一群真正有水平又热爱行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科研,难道不是一种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吗?
 
  人的情怀有许多种,或是梦想,或是责任,或是选择,或是寄托……但是,愿意将科研作为情怀,恰恰说明科研对于其的重要性,正因为有哪些醉心科研的人在不断奋斗,国家才会不断强大。
 
  (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香港科技大学新仪器 30分钟检测多种病毒

下一篇:垃圾分类热潮 环境监测仪的春天来了吗?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