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学术界的警醒:论文造假“普遍化”不是一块遮羞布

2018-12-18 08:41:462045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作者:WL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论文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换言之,古往今来,依靠论文造假来试图名利双收的学术骗子并非少见。对他们而言,学术造假就像是一场赌博,赢了就是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与其默默无闻,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研究,倒不如篡改数据,赢得一时的利益。
 
 
  2014年,号称日本“学术女神”的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杂志上,成功刊登的一篇干细胞论文(STAP细胞)涉嫌造假,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在被揭发、质疑前,小保方晴子是研究所享有优待的研究员,导师的得意门生,拥有出色外表的女科学家……一度被誉为“日本的居里夫人”。因此,在被提出盗用自己博士论文时期图片、实验重复率低等确切证据后,小保方晴子仍拒绝承认自己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直到其导师——笹井芳树不堪舆论,被迫自杀,她从递交了辞职信,撤销了令她“百口莫辩”的论文。在这样一场震惊学术界的事件中,当事人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近乎“坦然”退出学术界,依靠出书《那一天》重新活得风生水起……
 
  中国的韩春雨事件、南大教授梁莹、日本的小保方晴子、韩国生殖专家黄禹锡等都曾因为学术不端,引起了学术界对论文造假的担忧。换言之,论文造假早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难题,它已经依附在学术界,难以根除。世界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表示,如何处理、预防论文造假确实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就连学术杂志如《柳叶刀》也未能幸免。
 
  前段时期曾引起舆论热潮的南大教授梁莹论文抄袭事件,当事人曾表示,如果一定要追究,那么中国所有的学者,人人都不会幸免。这种既不反思学术不端行为,反而将其视为常态,认为过度追究完全没有必要的态度,无疑为学术界惩治造假现象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论文造假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连根拔起的,但对于学者本身而言,用“范围内普遍存在造假现象”来作为遮羞布,实在是荒谬。科学家本身就是严谨、仔细、求实的代名词。无论是做实验的一丝不苟,还是对实验数据的反复验证,都应该成为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心中的“一杆秤”。
 
  在提及论文造假,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这些学术周刊上“把关”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论文把关并非像毕业论文一样,通过简单的查重就能轻易筛选。即便编辑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但一些数据造假往往很难通过短暂的审核现出原形。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家们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造不造假,无论旁人怎么深究,哪有论文的作者了解的清楚明白呢?
 
  从事科学研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有一把“戒尺”。比起泡沫般短暂的荣誉,真正切实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谋求福利才是每一个科学家崇高的荣誉。漫漫科研路难免会有枯燥寡淡的时候,但真正值得人类铭记的科学家,又有哪一位不是披荆斩棘,后满载而归呢?

上一篇:论文奖金制度 到底是利还是弊?

下一篇:新型海底飞行节点地震仪研发计划启动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