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成虚荣心遮羞布 真实才能促进科研进步
- 2020-07-16 11:19:523484
来源:仪器网
【仪器网 时事聚焦】神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停留在故事里的词语,毕竟或许只有上天的眷顾才能让优异的才赋是与生俱来。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神童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也相信不少人在经历过生活的苟且之后也曾试想过假如自己是个神童,那么现在的生活又会是如何。但是就在近,一系列的“笑话”赋予了“神童”这个词讽刺意义。
首先是云南昆明的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在前段时间的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其以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研究的论文收获了该比赛的一等奖。但是考虑到论文题材的复杂性以及专业程度之高,与作者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其结果公开之后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而就在15日,经查证之后,该奖项被撤回,陈某某的父亲也进行了致歉。
另一位则来自一位岑姓高一少女。她以及她的父亲用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2年间出版三本书将其包装成“天才”,却因为夸张的数据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被认为是16岁传销少女。
当然,事件背后的真相,相信大家看过相关的报道就会心知肚明,我想和大家聊聊的是,这些被家长、媒体、舆论包装起来的“神童”,他们本身到底是什么?在小编看来,这些所谓的“神童”,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是成年人世界中利益或是虚荣心的遮羞布。
就拿那个大赛一等奖来说好了。如果,是真的凭借自己的努力,独自完成的研究,并收获了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鼓励他未来在科学这块继续深入学习;对于行业来说,有那么一群愿意学习科学,并自己琢磨,参与实验的孩子,无疑是希望的体现。
但是事实呢?事实是家长代写,所谓的奖项不过是让家长有了“我孩子在生物竞赛上获得一等奖”这样吹嘘的资本。到头来,孩子并没有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反倒是比赛闹出的这个笑话让大众怀疑有关人士对待科研的态度。
小编以为,包括科研在内,任何发展的本质,都离不开实事求是。天才始终是少数,大多数成功的研究员、科学家,他们成长的道路都没办法避免失败,但是正是因为无数次失败之中累积的经验,以及不断尝试、实践之后积累的数据,才得以让后的成果受到瞩目。
我们不会反感“神童”,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些人既然是良玉,就应该尽早发现,合理培养。但是我们不该迷信“神童”,更不能把神童作为一种营销的资本。有不少从事科学,尤其是生物医疗领域的学者,他们是不承认科学神童这种说法的,因为科学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经验、离不开对知识的尊重,即便一个人资质再高,他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实验,去分析结果,才能掌握技术并由此发展新的项目,其中涉及到的时间成本是省略不了的。
所以,面对如今如此多的“闹剧”,小编还是想说,实事求是,才是促进科学进步的正确方向。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