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土壤污染威胁粮食安全 科学仪器前来“把脉开方”

2018-11-28 10:05:294706

来源:中国仪器网 作者:禾春

  【中国仪器网 食品检测】前不久,2018年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有着88岁高龄的袁隆平摘得了今年的生命科学奖,获奖理由是“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都在水稻田里度过,他的梦想就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吃饱饭吃好饭”。
 

粮食安全
 
  从“吃饱”到“吃好” 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在袁隆平以及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可谓是节节攀升。尤其是近年来的连年丰收,使得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从过去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人们对粮食安全质量的担忧和重视。就目前来看,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原因都在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
 
  譬如前几年曝光的粮食镉超标事件,一度让不少消费者对于“镉米”谈之色变。虽然镉、汞、砷等重金属并不会快速导致死亡,但是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中毒症状。有专家提出,过度摄入镉会损害泌尿系统,造成肾脏的功能障碍。此外,还会损伤人的结缔组织,甚至致癌、制畸。而这一毒物正是来源于土壤当中,耕地被污染之后种出的粮食自然也遭受到了污染。当然,除了土壤以外,水源和大气也是威胁着粮食安全的两大因素。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环境治理已是刻不容缓。
 
  关注土壤污染 科学仪器“把脉”粮食安全
 
  有人说,粮食是座桥,一头连着农田,一头连着餐桌。不过,这座桥是从农田通往餐桌的“单行桥”,农田的任何因素都会随着根茎影响到种植的粮食。收获下来的粮食在经历一系列加工和运输工序后,还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终,这些大大小小的影响都会随着粮食被搬上人们的餐桌,进入人们的腹中。可想而知,把控好整个生产运输环节对于粮食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国内为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目前科学家正在从两方面着手进行解决。其一是治理污染或者避免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采用科学仪器进行土壤检测。比如,用土壤酸度仪测量酸碱度,因为不同农作物对于土壤的酸碱性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土壤酸性或者碱性过强都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还可以用土壤电导率仪、养分测试仪、水分测试仪等仪器测量土壤其他指标,判定其是否适宜种植。而人们所说的镉、汞、砷等重金属,则可以通过紫外可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X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等技术对土壤进行检测。
 
  其二是在重金属轻中度污染的土壤,种植对重金属具有低量积累的农作物。这意味着土壤即便遭受了轻中度污染,依然可以种植出合格的粮食产品。科学家一方面采用钝化重金属活性的技术,阻碍农作物对于重金属的吸收;另一方面做好农艺调控,即利用前文提到的土壤酸度仪以及其他科学仪器,调控土壤的酸碱度,同时辅以科学灌溉等手段,做到了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这两套办法实则是异曲同工,目的都是尽可能减小土壤污染对粮食作物的影响,以保证粮食质量。
 
  那么,关键的土壤问题解决之后,种植出来的粮食能否被安全地送上人们的餐桌呢?不一定,因为农药残留和霉菌毒素超标的风险依然存在。下一篇,小编将分析粮食安全可能遭遇的另外两大风险,看看科学仪器如何继续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上一篇:快检车“上岗”食品检测仪器杜绝问题产品流向餐桌

下一篇:提防农残和霉菌 检测技术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