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神话”不再之消费市场缘何萎靡不振
- 2018-07-11 14:41:321894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中国仪器网 生物医药】基因检测技术是基于生物遗传信息进行分析的一项新兴技术。个人的基因信息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基因检测技术在诞生之初就被寄予了巨大的市场期待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检测行业并没有按照众人所期待的那样持续拔高,其当初的火热发展势头也一度冷却。
基因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个体的生物遗传特征,但并不具备决定个体发展方向的功效。目前大范围兴起的基因检测项目宣称能够通过基因检测,预估个人的性格特征、各种生活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一步步将基因检测“神化”。基因检测当真如此神奇吗?
其实不然,符合正常流程的基因检测并不能对个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能力做出评估。从生理特征层面而言,人类本身具备的生物遗传信息是不可更改的,这也是基因检测能够进行分析的主要领域。但人类又有别于其他动物,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其本身的行为能力有赖于后天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人格的构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上。单纯依靠自身携带的生物遗传特质并不能决定个人的发展方向。以众所周知的“狼孩”事件为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的小镇上出现了两名依靠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她们跟随狼生活,养成了狼的半夜嚎叫,吃生肉的习性,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各种交往能力都与人类脱节。这表明,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是天赋的基因,而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因此,市场上针对基因检测开发的“天赋基因检测”产品并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度。依靠基因检测来决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同样不是科技进步的表现,相反,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某些天赋或者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的技能产生不利影响。
当基因检测并不能像其承诺的那样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关于自身的认知,甚至导致部分用户陷入保健品推销的骗局中。四川乐山一个所谓的“爱心组织”,打着免费办理补贴证的旗号吸引老人,并出具假的基因检测报告,诱骗老人的养老金,影响恶劣。凡此种种,使得消费者的心理落差加剧,对基因检测的疑虑也随之不断增加,渐渐到了对其“望而却步”的地步。
数据分析随意化 准确性受质疑
单就我国的基因检测发展来说,国内的基因检测类公司数量众多,人员臃肿。很多小型的基因检测公司,大多对标美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但实际的检测效果如何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估。
基因检测公司的检测方式主要是提取用户唾液,提取方式包括现场采样或者邮寄。消费者在收到采样盒后,用清水漱口,即可通过刮取的方式提取口腔中的唾液黏膜,再由公司在承诺的时间段内递交出检测结果。
据部分专家称,依靠唾液进行基因分析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用户的口腔内部清洁并非通过简单的漱口就能得到有效保证。其中,任何附着在口腔内部的杂物都有可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而在检测过程中,该公司是如何进行基因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的试验流程,对于数据的解读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客户往往一无所知。在基因检测行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各个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标准,依靠这套个体化的标准自成体系。这表明,很多看起来专业性十足的基因数据报告实际上并没有值得信赖的数据支撑。依靠这样的基因检测,来决定个体的发展方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监管处在空窗期 行业规范模糊化
基因检测行业的兴起逐渐显现出的另一大弊端就是市场监管的空白化。迄今为止,针对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我国并没有一套成型的法律体系。无论是企业本身的规范化处理,还是基于用户基因信息的隐私权保护,这些监管依旧处在“空窗期”。
缺乏切实可行的行业规范体系,是导致部分基因检测企业打出“天赋检测”旗号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明确的监管体系就像是一道防守线,能够带来显而易见的“威慑力”,促进企业打造更加规范化、合理性的运营模式。在某些方面,针对基因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有助于用户在产生纠纷时,双方有法可依,依据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隐私权被不断的模糊化,如何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成为基因检测市场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对消费者而言,即便个人基因信息已经被列为隐私权范围内,但由基因检测导致的用户隐私泄漏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基因遗传信息一旦进入云数据的“大海”中,个人就很难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基因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多数欧洲国家建立了以《个人数据保护公约》和《个人数据保护欧洲指令》为基础的个人隐私保护框架。但总体来说,上针对基因信息保护的法律也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制定以基因信息为立足点的个人隐私保护法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价格的起伏不定、检测质量良莠不齐等也会导致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频频受阻。要想更好的推进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和市场是关键。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规范化运营,整合行业资源,促进基因检测合理化,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