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冰雕大楼”零容忍!环保部门打击造假“拳拳到肉”
- 2018-02-01 16:26:304403
来源:中国仪器网 作者:禾春
【中国仪器网 本网原创】入冬以来一场强的冷空气来袭,全国各地纷纷迎来冰雪天气。当不少人已经对冰雪见怪不怪的时候,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冰雕大楼”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网友透露,照片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环保局大楼设有一处国家环境监测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之所以变成“冰雕”,是雾炮车为了改善环境监测数据而喷水雾“用力过猛”的结果。
“冰雕大楼”引起环保部高度重视
事实上,“冰雕大楼”事件并不是个例。早在2015年就出现过环保局用洒水车对空气监测设备喷水来影响数据的事件,当时只是责令操作人员写检查。后来2016年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塞棉纱的事件被揭露。该环保部门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因监测数据造假被移交司法机关的地方政府部门,经过查证后相关人员被判刑。
而“冰雕大楼”这一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被大家当做笑柄的同时,也引起了环保部的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于1月31日表示,地方要端正政绩观,在改善环境质量上下功夫,不能在环境监测数据上打歪主意,动手脚。不管是否有意为之、是否影响数据质量,环保部对干扰环境监测的行为都“零容忍”。这些言论掷地有声,体现出了环保部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决心。
新环保法:法律上的“零容忍”
常言道,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在普通人看来对一个数据进行干扰和造假似乎并不算严重,但是当这个虚假的数据被纳入大数据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一个错误的数据将导致后续的数据统计都出现偏差,影响到有关部门的重要决策。而造假的行为也将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损害国家环保部门的形象。
对此,国家于2014年对环保法进行了修订,充分凝结了我国的环保治理智慧,吸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有人说,新环保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也应该是一部能够让造假行为无所遁形的法律。此前,部分单位和企业的造假行为肆无忌惮,其原因就在于处罚力度不足、违法成本偏低。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已经开始依据新环保法对造假行为进行有力打击,让有关责任人真正担负起了违法的后果。针对此次“冰雕大楼”事件,相关责任人也已被严肃追责,让人看到了环保执法的效率。
事权上收:化解基层行政干预
仅仅采用司法手段还不足以解决数据造假的问题,配合行政手段才能更加有效。目前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多发生在基层部门,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给了钻空子的机会。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把权限全部收上去,直接归国家管,简称“事权上收”。这也是国家环保部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新政策。国家要求,有序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将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事权上收。
这一政策怎么解读呢?拿以前来说,监测体系是分级的,处于“监测在地方、考核在中央”的局面。地方环保部门的技术规范不够统一,拿到的数据可能也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地方部门出于环境数据考核的压力,可能会干预监测数据,出现数据造假的违法行为。事权上收直接从体制上避免了行政干预的可能,保证了环保数据的真实性。
优化考核:治理任务需更合理
为什么数据考核往往是容易“坏事”的地方?无论是环境监测还是其他领域,修改一下数据比真正干实事去提升环境质量容易得多。所以当面临上级压力的时候,个别部门宁愿铤而走险,干扰环境监测数据“交差”。虽然这样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分配到各级环境治理任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现今,面对着日益深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各级环保部门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考虑到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地区在治理上又比较困难,因此在计划制定上应当更加循序渐进,而非急功近利。地方治理有困难也应当及时与上级沟通,而不是自作主张地乱搞环保设施,为了政绩弄虚作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更加因地制宜地去制定环境治理任务,优化考核工作,切忌因为政绩而向下级施加过多的治理压力或者弄虚作假。
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整体在全面提升,曾经发生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戴口罩”、塞棉纱等干扰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也得到了严惩,广大公众看到了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对于造假行为的“零容忍”。笔者也相信,在环保局等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在舆论和媒体的监督下,“冰雕大楼”这样类似的事件会越来越少,头顶的天空也将越来越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