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到一瓶好酱油?别被这些花样迷了眼
- 2018-01-23 13:09:533688
来源:中国仪器网 作者:禾春
【中国仪器网 本网原创】“打酱油”一词,如今已经渐渐远离当初拿着空瓶子去店铺买酱油的本义,更多的变成了一个带着调侃意味的网络流行语。曾经贵为天子饮食所用的酱油,如今已遍布千家万户,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重要的烹饪调料。不过现在要打到一瓶好酱油,似乎没有当初那么容易。
走进超市调味品区域,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满货架的酱油。它们的品牌、名称、价格都各不相同,从生抽到老抽、从酿造到配制、从2元到50元的都有,着实让人犯了“选择困难症”。那么,市面上酱油种类这么多,如何才能从众多产品中挑到一款上好的酱油呢?一分钱真的值一分货吗?
2元 or 50元?
花样酱油迷人眼
造成巨大价格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何?小编查询了市面上多款的酱油产品,发现标注了海鲜、菌菇、豉油的花样酱油,价格上也会翻一番。一些贴上了“儿童”标签的酱油,价格更是飙升至普通酱油的2.5倍。
超市中的酱油
有关行业人士透露,所谓的海鲜酱油里根本没有海鲜,真正起到提鲜作用的是琥珀酸二钠等食品添加剂。而菌菇酱油里,也没有所谓的菌菇食品,只不过是添加了少量的菌菇提取物。豉油其实也是酱油,并不是豆豉制成的,但跟豆豉一样都是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可见,各种口味的花样酱油层出不穷,但其本质都没有改变,只是比一般酱油添加了更多的鲜味物质。消费者在买酱油时切忌被商家给酱油加的各种“特技”迷了眼。
此外,所谓“儿童酱油”也纯粹是广告噱头。号称“低盐、淡口、无添加”的儿童酱油,其钠(盐)含量可并不比成人酱油低。有调查表明,某品牌旗下的儿童酱油和成人酱油,都以每份(15ml)计算,儿童酱油钠含量是1020mg,甚至高于成人酱油的814mg。专家建议,儿童3岁之前应该清淡饮食,酱油和盐都应该尽量少吃。看来,宝爸宝妈还是尽量别给宝宝的饮食加酱油了。
如何打到一瓶好酱油?
三大指标要牢记
1、氨基酸态氮
在酱油配料表能看到一个叫做“氨基酸态氮”的指标,它的含量越高也就证明酱油品质越高,鲜味越浓。根据这一指标,市面上的酱油可以分为不同等级:所有合格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均不得低于0.4克/100毫升,二级酱油高于0.55克/100毫升,一级酱油需要达到0.7克/100毫升,而能达到0.8克/100毫升以上的就可以称为特级酱油了。
氨基酸态氮指标
2、酿造还是配制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所有酱油产品都会在包装上注明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经发酵制成,是传统的生产方法,有国家标准(GB18186-2000)的严格规定。而配制酱油是直接用50%以上的酿造酱油,再添加一种叫水解植物蛋白液的调味液调制而成的,往往几个小时就可以出炉了。如果加工技术不好,水解蛋白过程中还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从制造工艺上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口感和营养相差甚远。想要购买酿造酱油,只要认准GB标准即可。
3、佐餐还是烹调
按照酱油的国家标准GB/TI8I86-2000《酿造酱油》中规定:成品酱油的标签上,必须标注“佐餐酱油”或“烹调酱油”。众所周知,佐餐酱油可以直接生吃,用于蘸食、凉拌等,因此国家对它的卫生质量要求较高。而烹调酱油适合烹调菜肴加热后再食用,卫生指标上也就低于佐餐酱油。建议按照不同用途选购酱油,不要直接生吃烹调酱油。
吃酱油会变黑,还会致癌?
两大谣言别轻信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制“酱”的历史记载。酱油正是由“酱”演变而来,逐渐从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流传到民间,随着佛教僧侣的传播遍及日韩、东南亚一带。如今有不少人选择“打”日本产的酱油,殊不知酱油的起源地在我国。也有一些人看了朋友圈“爆文”,认为吃酱油不但会让人变黑,还会致癌,这就更是谣言了。
超市中的酱油
1、谣言一:吃酱油会变黑,让术后疤痕变黑。
真相:皮肤变黑主要由黑色素细胞决定,而酱油是以大豆为原料发酵而成的调味品,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不起作用,而且也不具备感光的功能。因此吃酱油会让人变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谣言二:酱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微生物和致癌物质,好不要生吃酱油。
真相:所谓的“酱油致癌”,指的是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含有4-甲基咪,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此外,正规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都要对酱油进行杀菌过滤,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含有有害物质的情况。不过,由于烹调酱油的食品卫生指标较低,建议不要生吃。
小小一瓶酱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如今虽有少数“”还在坚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酱油制作工艺,用看上去“笨”的方法去探索口味的。但有更多生产者,选择用化学制剂勾兑酱油甚至干脆化学合成,在逐利之中泯灭了本心。儿时从杂货店打回来的酱油醇厚咸香,如今却再难寻回当初的味道。与其说“好酱油是小时候的味道”,不如说,真正用心做酱油的已经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