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糖?隐藏在文字游戏背后的“甜蜜负担”
- 2021-04-13 09:04:215634
来源:仪器网
【仪器网 食品检测】“健康我所欲也,饮料亦我所欲也”,对于不少人来说,饮料既是一种平时解渴并提供味觉体验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物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们会经常性的出现在聚餐的饭桌,派对的长桌上,甚至还出现了例如办公室奶茶社交这样颇具趣味性的亚文化。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人都清楚,饮料中含有的添加剂以及大量糖分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并且与水相比,饮料尽管甜蜜,却并不健康。
于是大家都开始在饮料上下功夫,试图寻找那些既好喝,又健康的饮料。这也催生出许多在“无糖”两个字上做文章的标榜“健康”的饮料产生。这些饮料往往一上市就能吸引不少消费者,但也往往会在各种检测机构的“解密”下闹出不小的“乌龙”。于是乎“到底有没有糖”似乎也成为了这些饮料slogan或者广告语背后了,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文字谜题。
例如最近,某具备一定知名度的饮料品牌就旗下一款注明“0蔗糖”的乳茶饮料做出公告,其中针对“0蔗糖”带给消费者“无糖”的误解,强调该乳茶饮料是有糖,并宣称未来产品会将包装上“0蔗糖”的标语改成“低糖”,同时确保3月20日后生产的乳茶不会再含有结晶果糖。而这一致歉在公开后也遭受了消费者的质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原本“0蔗糖 低脂肪”的宣传语是在诱导消费者往无糖方向联想。
事实上,这种想法的出现无可厚非,但事到如今,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规范这种隐藏在文字游戏背后的“甜蜜负担”。
许多时候,我们去选择饮料,是因为需要补水却又抵触饮用水的寡淡。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常规的饮用水除了不含微生物、细菌、有害物质外,在口感上偏软且无味,适合长时间饮用也更利于人体吸收,但是相较而言,口感更丰富的饮料能够更好地刺激我们去摄入,尤其是味觉处于发育阶段且灵敏的儿童。但是换个角度来说,饮料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添加剂,换言之即便不考虑糖的问题,饮料依旧不健康。
或许许多人会说适量就行,但是问题的关键恰恰也就在这个量上。作为生命之源,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正常来说,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要摄入2升左右的水分,它们主要来自饮食,并且通过“喝”这个行为摄入的水分占据大部分比重。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人们对于饮料产生了“它是健康的饮品”的想法,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用饮料来代替一般的饮水过程。而常见的饮料包装一般都在300到600毫升左右,如果是那种大杯的奶茶,甚至可能达到750毫升左右,和2升的推荐饮水量相比,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
与此同时,在不少人的观点里,糖含量是直接用来判断饮料健不健康的直接标准,因此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无糖等于健康”的伪命题。而无论是“0蔗糖”还是“0卡”其实都是厂家在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首先,想让饮料有甜味方法其实有很多,例如结晶果糖,或者赤藓糖醇、安赛蜜这种甜味剂等,而只要使用了这些,都可以说自己是“0蔗糖”。不过比起蔗糖,它们同样存在其他的问题,也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他们和蔗糖一样,不推荐大量摄入。其次,“0卡”并不代表没有能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一百毫升或一百克食品中,含糖量≤0.5克,就可以称为无糖。 同样每100毫升饮料能量≤17千焦、热量≤4千卡,也可以称为0卡。
而我认为,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种隐藏在宣传中的消费诱导,或者说想要促进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应该从市场抽查与市场监管入手,明确饮料中各种添加剂的比重、营养素的配备外,建立规范的用词标准,并且进一步细化产品标注,例如用含糖量≤0.5克来代替含糖量0克的标识,禁止0蔗糖这类模棱两可的描述的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