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忽冷忽热”的车厢 让地铁学会“思考”
- 2022-12-05 16:38:213280
来源:仪器网 作者:小王
【仪器网 时事聚焦】地铁是主流主流的交通工具之一,凭借安全、快速、准时等特点,收获了不少人的信赖。每天将数百万人输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承载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任。并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当其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实力支撑时,才会考虑发展地铁网络,因此对于拥有地铁的城市而言,地铁反应了当地的综合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围绕地铁运作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种技术的更迭不仅仅体现在地铁的运营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使用地铁的一些细节上,例如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技术。换言之,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着这些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而这,又反应了地铁相关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
一直以来,让地铁更加“智能”都是优化地铁服务的关键所在,这和地铁本身的高度自动化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自动化能力,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无驾驶室的全自动驾驶地铁,例如前段时间被誉为具备“中国脑”的武汉地铁五号线。而除了地铁的行驶本身,乘客的舒适度也是地铁“智能”发展中会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而言,温度是一个很难避开的话题,几乎所有乘客都或多或少的会感受到同一班次的地铁在形式过程中会存在忽冷忽热的情况,并且车厢内部的温度也很难统一。明明空调在稳定运作,但是给人的感觉却谈不上舒适。
事实上造成这种“空调困境”的关键,与地铁的运作有很大的联系。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路段地铁的乘客以及隧道的通风情况都有差异,因此在地铁行驶中,随着乘客数量以及站点路程的远近,车厢内的温度环境其实是不断变化的。而一般来说,地铁车厢应对这种变化的方式是采用自动控温的空调实现。一般一个车厢设有出风口与回风口,它一方面负责内部空气流通,另一方面负责监控车厢温度。通过出风口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施的控制空调的运作,确保车厢的目标温度范围稳定在24至26摄氏度。但是空气的流通需要时间,并且混和冷热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空调出冷风的时候,出风口的人便会感觉到冷,而冷气还没有传递到的位置又会显得热。与此同时,开关门的过程还会影响内部空气流动,加上地铁站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乘客自然就会感觉到车厢温度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地铁采取了一种新的方案——具备“智慧大脑”的新型空调控制器。新型的空调控制器不再只针对车厢来计算温度,而是提前与站点温度进行数据交互来灵活调控车厢内的温湿度。在此基础上,控制器还会检测车厢内的人员密集程度计算送分量,做到事实控制温度的目的,灵活调控温度稳定在舒适范围内同时,也不会造成风口处过冷的情况。
而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也离不开车门上的探测器、车厢内的摄像头,因此这项技术本质上是让地铁“看得见、听得到”,能够更人性化的去思考分析情况。同时考虑到实际实施中的信息交互以及数据获取,本质上也得力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说不定,等这项技术进一步步入成熟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全国不同城市的地铁中,体会到该技术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