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法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全面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发
- 2022-09-26 14:29:072223
来源:仪器网 作者:羊舌木
【仪器网 行业要闻】近几年,随着大数据的增长、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以及算力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已呈现井喷式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交通、互联网、农业等领域,成为第4代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由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人工智能的实质是“使用机器模拟人类认知能力”,其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发展的局限性也逐渐浮出水面,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外部合作环境趋紧、内部投入结构问题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场景落地难、现有规制体系难以及时响应“智能+”新业态需求以及安全、数据与伦理风险逐步上升等多重挑战。
人工智能是事关未来竞争力的“硬科技”,同时也是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日前,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发展条例》),以发挥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优势,为上海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8月30日,上海市人大发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其中包括包括总则、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附则等六章共70条,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促进开源共享,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几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提升到3056亿元,产业人才从2018年10万提升到23万。高性能云端训练芯片等24块“智能芯”流片量产,亚洲最大AI算力中心启动运营,全球首款AI研发乳腺癌新药进入临床……创新策源不断取得新突破。而此次通过的《发展条例》,也将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保障。
《发展条例》提出,力争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到2035年,形成泛在、集智、全能的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格局。并在产业集群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到2025年,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4000亿元。
在基本要素上,《发展条例》提出,建设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加强算力科学调度,通过算力奖励、补贴与价格优惠等方式,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公共算力支持,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的公共算力。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主体开展算法研发,实现算法可信化、硬件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促进算法模型创新开发、应用推广。
在科技创新上,《发展条例》提出,要制定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面向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人工智能相关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承担重大科技和产业创新专项。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人工智能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服务和推动相关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还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人工智能全域创新和自主研发,支持开发研制核心系统和关键软硬件,实现前沿技术及其应用在底层接口、共性算法和数据处理协议等领域的自主可控。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面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完善人工智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
在资金支持上,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人才引进和重要国际合作交流予以支持。对于获得市级资金支持的企业、机构或者项目,各区可以给予相应配套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强专项支持,探索开展贷款贴息等支持方式。企业可以将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成本列入研发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发展条例》还兼顾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安全可控,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行为底线,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并且确立了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底线,明确相关主体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增强伦理意识,并不得从事相关禁止行为。
《发展条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不仅聚焦促进产业发展的立法目的,审慎对待科技创新的风险隐患,支持与保障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活动探索;又关注新技术及其研发应用所致的复杂风险,引导与规范相关行为依法依规进行。
推动人工智能可信向善,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行,是一项兼具科学性、社会性、治理性的系统性事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探索协同。我们期待在往后的日子里,将会有更为具体的配套规范出台,以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
(资料参考来源:新华网、新华社、澎湃新闻、上观新闻、上海经信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