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收官节点凸显抢跑之势 大气治理新动作密集上线

2020-10-10 13:23:123973

来源:环保在线

  【仪器网 能源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能否按时保质完成既定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下来的这个秋冬季。
 
  旨在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的《行动计划》,主要指标要求包括“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时至收官之年,蓝天保卫战的成绩更加亮眼。仅在2020年前8个月里,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远超80%,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更是上升了逾10%个百分点。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
 
  尽管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要完成蓝天保卫战的目标仍压力犹存。秋冬季大气污染频发,重污染天气未曾走远。PM2.5浓度仍在高位、臭氧污染逐渐显现、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减排空间日益缩减。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曾指出,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
 
  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已成为业内共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指出,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大气治污进入“攻坚深水期”,控制污染增量的边际成本增大,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前述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个,即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区域传输。就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更何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除了二氧化硫以外,“2+26”城市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
 
  这场战役该怎么继续打?这后的关键一役,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针对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和前期对污染源解析的掌握情况,做好潜在污染源的防范与治理预案。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公转铁”;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
 
  “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未来必须实施差异化治理、精细化治理和动态化治理。”针对不同行业发展情况和技术水平进行分类管理,让大气治理和污染控制更有侧重和针对性。既要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又要全面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并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从整个区域来说,要在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础上,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针对当前臭氧污染逐渐凸显的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攻关,促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全力推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后一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后一年。专家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就像治疗慢性病,病因是长年积累导致。即便面对挑战犹存的现状,亦如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所言,“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如果年底前不出现天气,也有信心完成。”

上一篇:秋意浓 浅谈科学仪器与城市美化

下一篇:氧化亚氮增加温控难度 气候变暖人类如何应对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