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治理不仅“减磷控氮” 流式细胞仪打开治理新思路
- 2020-05-09 10:20:301926
来源:化工仪器网
【仪器网 能源环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上坐落着一座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的淡水湖泊——太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占比不到全国0.4%的土地面积,养育了全国大约3%的人口,并且创造了占比高达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约19%的财政收入,而这些数据还只是2003年的统计结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地发展,太湖流域给全国创造的经济价值远不止于此。
然而,随着太湖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企业的林立,以及人口的剧增,排入太湖的污染物逐年增加,致使湖泊流域内水质污染严重。据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显示,1987年太湖已有1%的水体受到轻度污染,1993年湖泊水体呈现出全部富营养化的趋势,1994年甚至一度达到了29.18%。2007年5至6月间爆发的严重蓝藻污染,导致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当地生活饮用水曾一度短缺。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太湖流域的环境污染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为解决太湖流域内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湖泊水质,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自2007年爆发的震惊全国的蓝藻污染事件后,太湖的治理工作成为了江苏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而每年夏季滋生的大规模蓝藻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长期以来,研究工作者们都把太湖蓝藻的治理重心放在对氮和磷的控制上,认为氮和磷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元凶。此外,国家对太湖的治理也以“减磷控氮”为主,忽视了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在《水研究》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太湖蓝藻治理除了要控制氮和磷,还要控制重金属铜的含量。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收集采样了太湖中藻类爆发程度不同的三个站点样本,在这些样本中分别加入了硼、铁、钴、铜、钼、氮和磷溶液,以此来观察这些微量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研究伊始,工作人员采用常规的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观测微量元素对藻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但由于藻类的生长周期不同,其内部叶绿素含量也不同,故而将叶绿素含量作为指标得出的结果并不科学。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工作人员创新式地采用了流式细胞分析仪。据了解,流式细胞仪是一种对细胞进行自动分析和分选的装置,该设备可以快速测量、存贮、显示悬浮在液体中的分散细胞的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参量,并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中分选出来。借助于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分析方面的独特性能,研究人员观察分析了藻类的种群变化、分布情况以及藻类细胞内叶绿素的含量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硼、铁、钴、铜等这些微量元素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其中,相比于氮和磷,铜对藻类的生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此次研究发现为今后太湖蓝藻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全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进一步治理打开了新的思路。
眼下,在气候变暖,地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日渐严峻的形势之下,人们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表象中逐渐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大业不是互为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那么,在人类环保意识逐渐苏醒,社会的可持续化号角吹响的今天,我们能否修复那些触目惊心的“地球疮疤”,给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呢?这或许需要交给时间和科技来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