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气候变化引起蚊虫泛滥 登革热疫情如何防控

2019-11-29 11:11:494136

来源:仪器网 作者:小明

  【仪器网 生物医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日益凸显。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等环境问题不胜枚举。事实上,相对于环境质量和其它物种数量变化来说,人类对于气候变化在对自身影响的感受上要明显的多。尤其是气温上升引起的病菌、蚊虫泛滥现象更是让人类“饱受苦楚”。
 
 
  今年9月,我国多个省份都或多或少出现了登革热病例增加的现象。其中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温带的河南省登革热病情从去年的5例激增至40例,虽然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但相比于广东、福建、海南等更偏向于南方的城市来说,这个增幅依然让人惊讶。有相关研究指出,登革热现已呈现出从热带往中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以未来气候升温会带来的更多生态问题来看,这只是环境对人类的一个小小警示。
 
  据了解,登革热属于黄热病毒,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每年大约有一亿人都会受到这一疾病的感染。登革热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和急性肝炎。感染登革热病毒轻者会突然发热,肌肉、骨关节剧烈疼痛,重者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从我国卫健委疾控局11月发布的相关数据来看,9月国内的登革热发病数为8036例,经过进一步控制,10月已下降至6120 例,相比于去年数量还是增长了将近2.4倍。截至10月,国内登革热感染人数已超过2万人,死亡3人。有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我国今年登革热疫情病例有可能会超越2014年的4万人。
 
  在战胜疾病的道路上,科学家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着。近日,在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年会报告上有相关科研人员指出,自2011年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州北部引入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后,登革热感染下降了96%。统计数据显示,在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等地均有类似不同程度的减少。
 
  这项成果源于此前一项由澳洲联邦科学产业研究所主导的生物工程技术。在对主要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埃及伊蚊和自然界其它种类蚊虫对比后,科研人员发现埃及伊蚊身上没有可以产生代际传播的沃尔巴克氏菌。经过反复观察试验,研究人员证实了沃尔巴克氏菌可以阻止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的猜想。团队经过不断筛选、试验,成功培育出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虫。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掌握蚊虫繁育所需的各种温湿度条件后,经分析计算得到蚊虫适宜繁殖条件,人工繁育出数百万只蚊子,通过传感器技术进行了合理的蚊虫释放,实现了登革热疫情的有效防控。
 
  气候变化也造就了其它致病菌大肆繁殖、传播的温床。前段时间,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发现了多个鼠疫病例,所幸经由政府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有效监控,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影响。而此前,中科院动物研究员张知彬在接受相关采访时也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于鼠疫重新流行的影响作用,揭示了气候变化于鼠疫传播之间的关联。
 
  虽然人类对现有的鼠疫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应对措施,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未知病菌出现,相对于这一问题而言,着眼于当下的改善气候及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必经之路。
 
  (资料来源:生物360、百度百科)

上一篇:无偿献血队伍逐渐壮大 血液检验设备有望迎来商机

下一篇:传感器变身毛发 移动式医疗设备还远吗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