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水果”有望洗白?科学仪器还草莓清白
- 2019-01-10 10:00:264389
来源:中国仪器网 作者:禾春
【中国仪器网 食品检测】去年,澳大利亚出现的多起“草莓藏针”恶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曾想,近日澳大利亚又一次出现了水果藏针事件,不过这次是藏在了葡萄内。要知道,去年草莓藏针事件已经让当地农民被迫销毁了数千吨草莓,对草莓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道这次毒手又要伸向葡萄?
草莓大检测
实际上,草莓被人为“陷害”而遭罪的案例不止如此。2015年国内曾经传出“毒草莓”的谣言,致使当时全国多个地区的草莓滞销,光北京昌平地区的草莓温室大棚就在两周内损失了2600余万。此外,一些关于“草莓脏”、“农药残留”等传闻至今还在朋友圈盛行,“洗脑”功力不容小觑。那么,香甜可口的草莓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无辜“背锅”呢?科学仪器或许可以解开迷惑。
草莓登上“脏水果” 农药残留或是元凶
首先,草莓为什么被称为“脏水果”。这个“脏”的论断依据在哪里呢?“脏水果排行榜”的公布者指出,草莓的“脏”在于农药残留。他们通过检测发现,多达1/3的草苺样本含10种或以上的农药,其中一个样本更是测出22种农药残留。不少人认为,其原因或许是草莓表明并不光滑,缝隙过多导致农药更易残留,清洗起来也不易去除。
不过,有句话叫做“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农药残留不等于农残超标,后者才会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决定草莓脏不脏的不在于农残种类,而在于剂量大小。采用农药残留检测仪可以实现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现场快速检测,满足草莓等水果的农残检测需求。担心自己购买的草莓存在农残超标问题的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农残检测仪进行检查。但是也有专家提出,目前市面上的家用检测仪普遍缺乏技术含量,检测出来的结果不一定可靠。相对来说,将草莓样品交给正规的检验检测机构更容易得到准确的结果,超市、市场周边开设的检测室也可以提供类似的服务。至于因为认定草莓是“脏水果”而将市面上所有草莓“一棍子打死”的行为,未免有失偏颇。一般来说,正规出售的草莓洗净之后食用是无碍的。
喷洒膨大剂长出畸形草莓?你恐怕误会它了
草莓打了膨大剂,所以能长那么大?打那些奇形怪状的畸形草莓都是打了激素的,吃不得?现在只要在网上搜索草莓和激素、膨大剂,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就会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也难怪现在绝大多数人看见长相奇怪的草莓都绕道走。实际上,要解释这个问题的确很难,需要采用检测仪器才能还草莓清白。检测人员需要将草莓打碎,利用一系列萃取技术进行前处理,然后将其放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进行检测,获取终的检验报告,即“膨大剂”的含量。
那么问题来了,膨大剂究竟是什么?其实它是通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常用名为氯吡苯脲。在我国,氯吡苯脲是允许使用的农药之一,而且使用相当广泛。尽管它的化学名称叫做细胞激动素,似乎印证了网上流传的“激素”一词,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植物激素,并非大家认为的动物激素,不能促使儿童早熟。经过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氯吡苯脲对人体无害。如果从剂量上说,此前有相关机构对畸形草莓做过检测,结果显示氯吡苯脲含量很低或者根本不存在。
所以说,那些长得奇形怪状或者个头特别大的草莓并没有网上传言所说的那么“有毒”。即便是打了膨大剂,草莓的甜度也会变低而影响口感,自然就卖不出去了。有草莓种植户透露,如果在草莓开化之后喷洒膨大剂,会减弱蜜蜂的授粉能力,导致草莓长不出来。而草莓结果之后喷洒膨大剂,则容易令果肉软化腐烂,这些做法都是得不偿失。至于畸形草莓,有可能是授粉不均、温度过低、生长条件造成的,不一定是使用过量激素。
小结:小小一颗草莓并非没有安全隐患,但是只有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检测才能终获得真相,而不能听信公众号一知半解的胡乱猜测。归根结底,食品安全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和监督,但是不进行科学求证、一味散播谣言就有悖于初衷。希望未来大家在面对没有依据的传言时,可以用科学的观念去思考,切忌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