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新风之多管齐下治理学术造假乱象
- 2018-10-13 09:17:061333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作者:WL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科学研究亦是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教授、科学家深陷“造假门”,学术论文愈加受到社会的诟病。无论是韩春雨、小保方晴子还是黄禹锡等人,都在以活生生的例子在警惕着后来学者:科研之路,求实为径,无论前路多么风雨凄苦,勿失本心才是王道。
为了促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201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上署名的构成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但从目前的处罚力度来看,我国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严重的处罚只限于网上通报批评,根本达不到警戒后来者的目的。
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学术造假行为一旦被通报正式,相关责任人就会受到辞退、将至、减薪、免去终身教授的申请等措施,情节严重中,还将面临牢狱之灾。2006年,美国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因使用虚假数据被地方法庭判处监禁1年有余。那么,除了严惩之外,还有那些措施能够使得学术造假无所遁形呢?
一是建立监督与惩处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真正的“零容忍”态度,无论是论文润色、代笔,还是学术数据造假、成果虚构等,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二是实现利益共同体问责机制。对于涉嫌包庇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团队成员,实行问责制,减少包庇行为的滋生;三是加大对不端行为和相似度的查处,尤其是涉及重大成果的论文,对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流程等进行细致的检查,激励其他学者对原作者的问询、质疑等,一旦涉及诚信问题,要立即展开调查,停止各类报道和荣誉授予行为等。
此外,营造诚信为先的社会风气同样不可或缺,学术不端行为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共同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和批评,帮助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风清气正才是真正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对于科技工作者们而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染功利尘埃,在社会的起伏和利益的争夺中迷失了本心,成为利益的奴仆。弘扬学术道德,弘扬诚信作风,铲除学术不端的劣根,已是大势所趋,无论你我,都应该顺应时代趋势,为清风朗月的明天而努力。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转化医学网、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