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

登录

今夏迎来高温“四连击” 趣谈测温仪器变迁史

2018-05-16 14:10:125961

来源:中国仪器网 作者:禾春

  【中国仪器网 时事聚焦】前天高35.1度,昨天36.5度,今天又到了37度,明天据说36度……杭城的高温“四连击”让小编和一帮同事直呼吃不消。与此同时,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也迎来了酷暑,气温成为了人们热议的一大话题。可能有人会问,现代人可以用各种测量仪器和仪表来测定气温,古代人又是怎样测温的呢?今天,小编就带着各位朋友坐上“时光穿梭机”,共同了解测温仪器的变迁史。
 

测温仪器变迁史
 
  冰瓶与节气:东方古国的智慧结晶
 
  要知道,古代中国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在普世价值观当中,各种科学技术常常被当作“奇技淫巧”。汉代大儒郑玄就明确提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只有农业耕作、武器冶炼等生产活动有需要,才会发明专用的仪器设备。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并没有高精度的温度测量仪器。温度不比降水量、风向风速这些指标,普通人通过人体感官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今天是冷是热,但是这种笼统的描述在古代很难量化为具体的数值。
 
  虽然如此,古人还是有着测知温度的意识。冰瓶就是古人测量低温的一种简单工具,属于“测冷仪”。瓶子中装的水结冰了,说明气温低于零下。冰融化了,就代表气温回升。对于这种中国原始的“温度计”,先秦《吕氏春秋》记载道:“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可见这种“测冷仪”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有着一定的普及。后期,汉代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可能因为他们在高纬度地区,所以一年当中会有水结冰的日子,然而在长江以南地区恐怕就很难冰瓶来测量温度了。虽然冰瓶并非所有地区都适用,在测量温度的精度上也有些粗糙,但是它依旧反映出了古人在温度测量方面透露出来的智慧。
 
  事实上,古人对气温的感知能力不仅于此。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于预知冷暖雪雨、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早在商朝时,我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周朝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到了先秦和汉代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定并应用于农事中。人们只需要记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样的节气歌口诀,就能够掌握当前的气候和气温情况。
 
  从空气到水银:西方测温仪的变迁史
 
  西方的测温仪器就没有像冰瓶那么早出现了,不过它的问世成为了现代测温仪器的雏形。众所周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创制望远镜观测天文学,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自由落体定律。除此之外,他还常常亲自设计制造测量仪器,包括流体静力秤、比例规、摆式脉搏计等。同时,他也是温度计的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用热胀冷缩原理测量温度的想法。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十余年后的1593年,伽利略终于发明了支空气温度计,利用温度高低引起的气体膨胀或收缩来测量。
 
  1654年,他的学生斐迪南又在空气温度计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世界上支酒精温度计。1959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奥,利用水银沸点较高的特性,首度制成水银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可测得357℃的高温,也可测得-39℃的低温。后来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的温度计,并创设了华氏温度的概念。至于现在常用的摄氏度概念,则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首先提出的。随后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人们对测温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期间,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在传教的过程中传入了中国,我国才开始有了科学的温度测量仪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阻式温度计、辐射式高温计、光测高温计、氢温度计等新型温度计相继诞生,测温仪器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现代的温度测量仪器不于这类液体测温仪。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衍生出了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多种仪器。比如说,热电阻温度计利用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理;热电偶温度计利用热电效应;辐射式温度仪表利用物体受热后将一部分热能转变为辐射能的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测温、比色测温、温度传感器乃至智能测温仪一时如雨后春笋。虽然温度测量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是根据不同环境还是要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进行测定,有时候传统的液体温度计说不定还更加好用。希望未来科学家能够继续探索出新的温度测量方法,改进现有技术,满足各种条件下的温度测量需求。

上一篇:上杭:养殖污染检测有了新方法

下一篇:家居生活是否需要荧光剂检测?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